新加坡的小學是半日制,也就是,學生只上半天課,
一節課有三十分鐘,沒有下課,只有安排中場休息時間(約10點),
讓小朋友在學校的食堂(canteen)買點東西吃
下午一點過後,才放學回家,準備吃午飯去
回家途中,我總是會問女兒:「今天開心嗎?有沒有什麼好玩的事?」
剛開始她總是興高采烈,仰著笑臉愉快地回答
「好玩,好玩極了!坐後面的同學還幫我綁頭髮,她說媽媽妳綁的不好看,而且都會掉!!」
有什麼辦法,我就是手拙不會綁頭髮
漸漸地,似乎過了甜蜜新鮮期,那個充滿憧憬的階段,
現在是進入所謂的磨合期,語氣充滿不悅:
「班上男生很吵,吵的我都不能專心上課了啦!」
「還有同學說我的英文如果不夠好,會被分到別班…..」皺起眉擔心的說
「已經一個月了,我還不能完全聽懂英文老師上課說的,怎麼辦?!….」淚眼朦朧,眼淚也跟著滴了下來
除了不捨,又讓我重新思索,什麼對孩子才是好的
面對壓力,也是一種學習
但又不希望她有太大學習壓力
早就有媽媽告訴我,獅城家長超怕輸的
小一就逃不掉補習命,三科全補,數學與科學,還加英文
擔心不補會跟不上同學,
補習彷彿已成定心丸,唉! 有補總比沒補好。
搞到最後父母親,比小孩子還緊張還要投入
雖然我沒看過”小孩不笨”這部電影
但實在不希望精英教育遊戲規則和家長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的心態
扼殺小孩學習的意願
英文這種東西,多多接觸,自然而然的循序進步,漸漸就能活用了吧!
中午放學後,還有大半天的時間,
我們開始學著自己安排活動,不參加任何補習
在家裡幫忙做家事,擦窗戶 ,洗衣晾衣,幫忙揀菜,包水餃
不記得在那本書看過這樣一段話:
"在做家事的過程,不只提供生活基本技能鍛鍊的機會,也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"
評量成績都不是最重要的,
重要的是培養自己能夠帶著走的能力
那個能力,不能光交給教育制度,也不能只仰賴老師,更不是補習可以教的來
只有靠父母自己,透過觀察孩子,與孩子互動
然後放下身段自省,不斷的修正或繼續向下扎根,
這才是整個教育最困難的部份!
家就是另一個教室,確實如此呀!
我想到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
"媽媽是最初的老師"
陣陣的涼風吹來, 午覺睡起來
我們在住家附近一帶,公園綠地隨意散步走走
一星期帶孩子進上一次圖書館,幫他們選擇自己想要的書
有時間偶而看卡通,玩電腦
每天一定要去運動,揮發多餘的體力
跟同學打羽毛球( 要多練習了)
最常是去游泳,幾乎天天游
過陣子,可能會另外安排課外課程如畫畫、鋼琴,足球....
讓她接觸其他不同的活動
讓他們有豐富的生活體驗,找出自己的興趣及舒壓放鬆的方式。
快樂的生活和學習
希望這些挫折,暫時的陰霾....通通快快煙消雲散
然後能夠自信和喜悅迎接每個新的一天
在陪伴的過程中,要知道自己不孤單,
有著強力後援部隊,永遠支持著妳!!
我親愛的寶貝
留言列表